最新闻 | 新时代“社工+”融合发展路径课题研讨会举行
新时代“社工+”融合发展路径课题研讨会举行
7月18日上午,新时代“社工+”融合发展路径课题专家研讨会在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书院召开,会议就“社工+”战略的内涵和外延、研究方法、报告定位等进行讨论。广州市民政局社工处副处长康仁禄、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张慧珍、常务副会长张良广、秘书长段鹏飞,课题顾问团成员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常务副会长朱静君、广州大学公管学院社会学系谢俊贵教授、广州市社会组织研究院副院长胡小军、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解丽霞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卓彩琴教授、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丁美方副教授等参加。
据了解,广州市于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实施“社工+”战略。同年,广州市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2017-2018年度落实市政府工作部署责任分工实施“社工+”分工方案》。随着广州社工服务的不断发展,如何更好地落实广州“社工+”融合发展路径,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成为广州市社工行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受广州市民政局委托,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组织开展新时代“社工+”融合发展路径专项课题研究。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顾问团成员纷纷表示,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第一步,需要首先对“社工+”的定义和范围进行界定。谢俊贵从理论层阐述了对“社工+”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弄清广州社工服务的现有基础是开展“社工+”依据。丁美方认为界定过去、现在的社工角色,才能对未来“社工+”的具体内容做出探索,进行领域开拓。解丽霞认为“社工+”需要在社会治理背景下去理解,社会工作基本服务领域外的拓展才是“社工+”,这需要对“社工+”的概率定义清楚,“社工+”应包含“基本”领域、“拓展”领域、“社工+”领域,需要先定义清楚这些领域都包含哪些服务和内容。
胡小军提出研究要紧跟时代发展,“社工+”是社会工作回应国家发展和政策规划的一个抓手,譬如需求层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回应、制度层面“共建共治共享”局面构建的回应、政治体制层面“基层政权建设”的回应,这需要社会工作行业和从业者做好组织创新、服务创新、资源拓展、专业成长等方面的工作。卓彩琴认为社工行业是公益事业的重要成员,社工应该要尝试与不同社会成员融合合作,做到体制内专业化与体制外专业化,才能更好地探索“社工+”的本土化道路。
对于课题组的成立,朱静君现场表态“顾问并非问问而已,还要做实事”,会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她还结合自己参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的经验,特别提出要抓住“痛点”问题,否则“社工+”会出现“加得不够”“加得不准”等问题。
张良广就如何形成最终课题报告提出,写好课题报告的关键点在于抓住新时代背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的发展的矛盾,而报告的撰写要做好主线清、站位高、视野广、问题准、对策实等方面,目标是形成一份智库型报告,推动行业的发展。
其后,张慧珍会长就下阶段的工作安排进行了初步分工,并鼓励课题组成员联合专家学者和实务人员做好座谈、调研等研究工作,完成一份高质量的课题报告。现场还对课题顾问团成员颁发了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