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爱社工】微笑智联,共享社交新生态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智能手机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对于独居、孤寡、空巢长者来说,这些看似简单的智能设备却像一堵无形的墙,将他们与快速发展的数字世界隔开。针对这一现象,沙河街“双百工程”社工站依托第十二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智’在必行AI乐窝”,联动广州市创意经济促进会、广州老年大学常青藤分校、沙河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微’笑沟通,乐享社交圈”长者微信课堂。本次参与课堂的长者,大多为独居、孤寡、空巢长者,通过专业老师教学来跨越数字鸿沟外,更多的是需要通过互相交流来获取情感支持。
数字时代的银发困境:被遗忘的群体。
“以前看孙子拿着手机划来划去,我连怎么开机都不会。”72岁的梁奶奶道出了许多长者的共同困扰。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长者网民规模虽已达1.53亿,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长者从未接触过互联网。操作复杂、功能陌生等因素,使得许多长者对智能手机望而却步。
社工表示:“我们发现许多老人虽然有子女赠送的智能手机,但仅限于接打电话,其他功能基本不会使用。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社交范围,也在无形中加深了代际隔阂。
量身定制:从开机到朋友圈的贴心教学,针对长者的特殊需求,“'微'笑沟通,乐享社交圈”长者微信课堂设计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课程从最基础的开关机、音量调节开始,逐步深入到微信的各项功能。与其他速成班不同,这里的教学特别注重“慢”和“重复”。确保每位学员都能跟上进度。负责教学的老师介绍道,“从打开相机到对焦、拍摄,再到查看照片,反复练习。”
课堂采用"1+N"教学模式,即一位主讲老师搭配多名志愿者,确保每位长者都能得到一对一指导。教学材料也经过特别设计,采用大字号、简单明了的步骤说明,并配有大量图示。72岁的黄奶奶兴奋地展示她刚学会的技能:“老师教我怎么把孙子的照片设成手机壁纸,现在一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心里高兴!”朋友圈里的新生活:重建社交连接学会使用微信后,长者们的生活正在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曾经因行动不便而减少的社交活动,现在通过手机重新连接起来。“我现在学会了,每天都想看看朋友圈,老同事发的旅游照片、老邻居分享的菜谱,感觉大家又聚在一起了。”72岁的孙奶奶边说边展示她刚发布的盆栽照片,已经获得了十几个点赞。
更重要的是,微信成为了长者与子女沟通的新桥梁。课程特别设置了“亲情功能”教学环节,指导长者使用视频通话、发送照片、分享定位等功能。
“以前孩子总说忙,现在学会视频通话,每周都能'见'到她,虽然远在外国但感觉就在身边。”独居的林爷爷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空巢老人的心声。
跨越数字鸿沟:一堂课背后的社会意义
“'微'笑沟通,乐享社交圈”长者微信课堂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帮助长者融入数字社会已成为不容忽视的议题。
社会学专家指出,此类培训不仅教授技能,更是在重建长者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学习使用智能设备,长者能够保持社会参与感,减少孤独感,对身心健康都有积极影响。
“每次看到老人们成功发出第一条朋友圈时的笑容,就觉得我们的工作特别有价值。”社工表示。
持续发酵:从课堂到互助的演变
随着课程深入,学员之间的互动也日益增多。课堂上成立的“银发微信互助群”现在已成为老人们课外交流的重要平台。群里不仅有学习问题的讨论,还有健康知识分享、活动通知等实用信息。
“现在遇到手机问题,先在群里问问'同学',大家互相帮助。”70岁的温爷爷说。社工表示这种互助模式不仅巩固了学习成果,还培育了社区支持网络。
在这个被智能设备重构的时代,“'微'笑沟通,乐享社交圈”长者微信课堂正以温暖而坚定的方式,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重拾社交乐趣,证明年龄从来不是学习的边界。正如一位长者所说:“学会了微信,感觉年轻了十岁!
当长者们用微微颤抖的手指,在亲友朋友圈下留下第一个点赞时,那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屏幕触碰,更是一颗渴望连接的心,终于在数字世界中找到了归属。而这,正是科技最温暖的价值所在。
此次“‘微’笑沟通,乐享社交圈”长者微信课堂。不仅学以致用,乐享生活,也是科技最温暖的价值所在。
广州市广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广州市沙河街社工服务站
二零二五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