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社工 发展专业 - Uniting social workers to develop the specialty
搜 索
当前位置:首页>    会员服务>   会员风采

【大德社工】港湾街社工站:服务案例|三岁幼童独处家中,社工联合多方筑起未成年人安全防护网

发布时间:2025-03-04 点击数:517

案例背景

2024年8月某天,港湾街道大岭界村网格员黎哥(化名)在日常的巡查过程中,突然听见孩子的哭喊声!黎哥循着哭声来到一间紧闭上锁的出租屋门口,敲门却无人回应,唯有孩子那哭喊声依旧持续不断地传出来。黎哥随即联系房东了解情况,并将情况上报了村委儿童主任,因孩子独处家中存在生命安全危险,情况紧急,村委立即安排港湾街驻点社工共同跟进处理。

在接到通知后,社工迅速利用房东提供的联系方式与孩子的父亲取得了联系,并向其说明了孩子单独留在家中的情况,敦促其立即返回出租屋照顾孩子。随后,社工计划与村委会工作人员一同前往探访。经过调查了解,孩子的父亲,即Z先生(化名),现年31岁,父母均已故,与配偶因长期矛盾而分居,育有一子。Z先生的其他兄弟姐妹居住在省外,彼此间联系稀少,关系较为疏远。由于与配偶的矛盾,Z先生长期独自在家乡照顾孩子,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经济来源。为了抚养孩子,他不得不带着孩子前往广州寻求工作机会。经过数月在广州市多个区域的奔波,最终在南沙区港湾街道的一家饭馆找到了后厨工作。由于工作地点的限制,加上Z先生与孩子初到南沙,除了工作上的同事外,几乎没有朋友,因此在上班期间,他不得不将三岁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

问题及需求分析

安全监护危机介入:

鉴于工作之需,Z先生无法亲自照料其尚不满三岁的子女,不得不将孩子单独留在居所,导致孩子面临极大的安全风险,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社工应优先考虑协助Z先生确保孩子的安全监护。

强化社会支持网络:

Z先生父母均已故,夫妻关系破裂,与其他亲兄弟姐妹联系不多,关系疏远。他带着孩子初到新的地方生活、工作,几乎没什么朋友,社会支持网络较为薄弱,社工需协助Z先生和其孩子重新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服务计划

理论依据

基于本案例的情况,社工主要运用危机介入模式紧急介入,遵循生命安全第一原则,限定目标,保障Z先生孩子的生命安全权。同时,从社会支持理论出发,重建Z先生社会支持网络,为他提供支持,输入希望,帮助Z先生及其孩子牢固社会支持网络,恢复社会功能。

服务目标

1.及时处理:协助Z先生处理孩子安全监护相关事宜,确保其孩子的人身安全为首要任务,减少危机事件的不良影响,使他们能够平稳地度过危机。

2.提供支持:为Z先生链接辖区儿童托管资源,为其提供长期、安全的儿童托管服务。

3、重建社会支持系统:为Z先生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平台,引导鼓励Z先生及其孩子参与社区服务,促进Z先生与其孩子社会功能的恢复。

服务过程

及时处理,紧急介入防风险发生

鉴于Z先生将子女单独留在住所,导致子女面临生命安全风险,社工在接到村委会的转介后,立即与Z先生取得联系,开展危机干预。社工运用积极倾听、同理心等专业技巧,敦促其迅速返回出租屋照料子女,确保子女的生命安全为首要任务。

随后,社工与村委会儿童主任、网格管理员一同前往Z先生的住所,进行面对面的会谈,并对子女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居住环境进行了评估。通过与孩子的直接交流,社工发现孩子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均良好,身体发育正常,性格开朗,能够主动与人沟通和玩耍。观察住所情况显示,父子二人居住在出租屋的五楼单间内,屋内设施简陋,仅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几把小板凳,阳台及窗户均安装有防盗网,并配有锁闭的逃生窗。

在会谈中,社工首先表达了对Z先生当前困境的理解,同时明确指出其行为已对孩子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并向Z先生普及了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知识,分析了孩子单独在家可能遭遇的意外风险。最终,社工运用同理心、倾听和安抚等技巧,缓解了Z先生的焦虑情绪,并与村委会儿童事务负责人协商,评估是否能够协助Z先生将孩子送入当地的幼儿园就读,以预防潜在风险。

提供支持,群策群力定服务计划

社工将面谈记录形成书面报告并报送到港湾街道公服办,街道公服办随即召集社工、村委儿童主任、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人员、派出所及网格管理员再次共同入户与Z先生商讨解决方案。具体如下:

一是联动辖区内幼儿园资源,为Z先生解决孩子安全监护问题,协助办理幼儿园入学手续。

二是提供就业支持,为Z先生对接符合其能力特长,且工作时间不影响接送照顾孩子的新工作,例如幼儿园、小学等学校后厨工作等。

三是重建社会支持系统,发挥社区、邻里优势,寻找周边能临时照看孩子的托管机构、邻里及老乡等,为Z先生提供临时性支持。

协同解决安全监护需求,多方联动缓解困境

社工与村委会通过与幼儿园的沟通,为Z先生争取到了最优惠的幼儿园学费,并协助Z先生准备并提交了申请入园的相关资料。与此同时,港湾街道办事处、村委会以及社工通过多种渠道为Z先生提供了就业信息。然而,由于Z先生部分身体素质条件未能达到要求以及薪酬低于个人预期等因素,目前尚未找到合适的新工作机会。社工还帮助Z先生发掘了身边的非正式资源,如能够照顾孩子的托管机构、工友、邻里及老乡等,Z先生已经主动与这些资源进行了沟通,并得到了积极的反馈,尽管目前尚未有具体结果。鉴于Z先生情绪低落,社工运用同理心和安抚技巧,为Z先生提供了心理支持,注入了希望,并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经过多部门和组织的多次沟通协作,最终成功协助Z先生完成了孩子入园的手续。同时,了解到幼儿园提供托管服务后,社工和村委会协助Z先生与园方老师进行了联系和咨询。园方在了解Z先生的实际情况后,同意为Z先生提供托管服务,直至Z先生下班。社工通过协调多方资源,为Z先生解决了孩子安全监护的问题,帮助他们缓解了困境,度过了危机事件。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平台,扩展社交圈子,恢复社会功能

随后,社工对儿童适应学校生活的情况进行了跟踪。根据Z先生的反馈,孩子对幼儿园表现出极大的喜爱,每天清晨都会迫不及待地催促Z先生起床,以便能够及时到达学校。孩子与幼儿园的同伴及教师相处融洽,显得非常开心快乐。

在社工的鼓励与引导下,Z先生开始带领孩子参与社区组织的亲子活动,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大孩子的社交圈,结识新的朋友。

服务成效

社工在接到转介后迅速介入,执行了紧急的危机干预措施。通过联合多方资源,为Z先生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帮助其孩子成功办理幼儿园入学,并成功链接到了所在区域的儿童托管服务资源,从而确保了孩子能够获得长期且安全的托管服务。有效解决了Z先生对孩子安全监护的迫切需求,并确保了孩子的生命安全,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了危机事件,实现了危机干预的目标。

在重建社会支持网络方面,社工为Z先生构建了一个社会支持网络平台,并邀请他带着孩子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在社工的鼓励和引导下,Z先生与孩子积极参与社区亲子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逐渐结识了新朋友,有效扩展了社交圈,促进了Z先生及其孩子社会功能的恢复。同时,社工持续跟进孩子的学校适应情况,Z先生反馈孩子在学校适应良好,与同学及老师相处融洽。

经过全面评估,服务目标已达成,社工与Z先生进行了结案处理。此外,为了表达感激之情,Z先生及其孩子向社会工作者赠送了写有“思民生解民难,做实事暖民心”的锦旗,以感谢社工所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专业反思

在本案例中,社工主要运用了危机干预理论,并结合社会支持理论贯穿整个服务过程。依据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社工在接收到转介后立即采用危机干预理论,严格遵循生命安全至上的首要原则,迅速介入并密切跟进。通过建立“联席会议”联动机制,网格员能够及时发现并上报情况,村委会及社工则紧密跟进,抓住紧急问题并整合可用资源。街道办事处和未成年人保护站召集多方力量和资源,共同为Z先生提供精确而专业的服务与支持,明确目标并制定服务计划。在服务执行过程中,社工扮演资源整合者的角色,整合了多方资源,紧急协助Z先生及其孩子成功办理幼儿园入学手续,并链接到辖区内的儿童托管资源,为他们提供了长期且安全的儿童托管服务,优先满足了孩子安全监护的需求,确保了孩子的生命安全,成功度过了危机。同时,社工还帮助Z先生及其孩子重建了社会支持网络,引导并鼓励他们参与社区服务,恢复了社会功能。

在后续的服务进程中,社工需联合多方力量,进一步加强宣传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疏忽照顾的危害性。在社区层面,可以通过培育“护蕾”志愿服务小队,向辖区内的家长和儿童普及未成年人保护知识,提升他们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以预防未成年人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