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长系列专栏】社区活动的探索
(朱静君,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市政协委员,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首席评委)
本文探讨社区活动的专业性问题。每个家综都会做很多的社区活动,第一年很多家综都把社区活动的目的定义为“宣传家综”,让老百姓知道家综服务,了解家综服务,参与家综服务。但是如果第二年、第三年的社区活动仍然把宣传家综当做是目的就有问题了。
由于服务能力和合作空间等问题,很多家综把社区活动取代了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的社区工作,这个问题我们前面探讨过。怎样把社区活动做得专业?通过社区活动逐渐向社区工作方法靠拢?也很值得讨论。
(一) 社区活动策划的基础——目的性与计划性
社区活动首先要了解社区,社区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最早是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就是社区活动策划的基础。
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有相对稳定的人文区位意义上的地域,特定的区域不仅是社区成员活动的基本空间场所,社区成员的活动方式乃至思想感情也都被打上区域的烙印和特征,一定规模和具有同质性的人口组成了社区。社区活动对应的是社区群体,如果这些群体没有丝毫共同性和联系,那就是社区沙漠化,沙漠的沙子互相之间是没有内在联系的;如果这些群体平日联系极少,那就是社区松散化,松散化的社区是可以营造的,通过社区活动作为粘合剂,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互助,整合社区资源,改善社区关系,解决社区问题。
社区活动无非是几个目标:通过社区活动搭建社区某类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推进邻里互动和互助(中国的国情是熟人社会,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社区和空挂户的出现,使原有的邻里关系悄然发生改变);倡导居民自治和自我服务;营造尊重、平等、敬老的社区氛围等等。
在社区活动的前期策划中,如何了解社区群体的需求、介入社区问题、搭建社区人际支持网络呢?社区活动也是具有专业性的意义的,社工必须了解某个居民群体的生活习惯(社区活动时间、日期安排必须与居民群体生活习惯吻合)、认知行为方式(居民需要什么?社区需要什么?社工能够做什么?进行需求评估);社区活动针对的群体是谁?老年人?青少年?家庭?残疾人?老党员?清洁工?外来人口?不同的群体在生活习惯、认知行为、需求和问题上都不一样,要策划一次有成效的社区活动并不容易。
社区活动还要关注到居民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内容的结合。例如:消防宣传参与式的社区活动,获胜者的奖品家用灭火器;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的社区活动:获胜者的奖品家用分类垃圾桶;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增加家居安全的知识竞赛社区活动,获胜者的奖品是正牌的家用电源插座板等等。在促进了居民群体的交流合作中,社区消防、用电安全、垃圾分类等社区宣传和社区教育也融入其中。
(二)社区活动策划的策略——针对性与创新性
当社区活动圈定了服务群体,如何强化针对性和提出创新性呢?所谓针对性就是根据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进行设计策划。
如果要策划社区老年活动,首先要观察老年群体:早晨、黄昏绿地和室外健身区域的使用情况;居民交流的场地和基本状况;辖区内居民类型社区组织:老年协会、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日常活动的情况。有无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医院能否满足老人的基本需求?
然后了解老年人喜欢参加什么类型的社区活动?涂鸦、快闪等不合适他们,如果是策划带着缅怀、怀旧色彩的参与式的活动呢?唱老歌、看老电影、组织旅游中带上历史和人文的图片、知识回忆的回顾,他们的热情高不高?在社区组织志愿者服务的义诊、义剪、义修参与度最高的是什么群体?哪个群体最喜欢将兴趣与展才结合?(作品展示,舞蹈表演等等)。 组织老年人外出旅游必须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提前做好各种预案,防止出问题, 还有哪些思路可以拓展呢?
要让社区活动创新,就要让社区活动应对满足老年人的生理老化、心理老化和社会老化的需求。应对生理老化做什么社区活动?维护健康的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生活和身体状况照顾一条龙服务的需要?活动的节奏就是慢一点,再慢一点;应对心理老化做什么社区活动? 老歌老剧老照片,私伙局,缅怀小组,人生回顾小组、志愿者探访……要关注情感链接和心理情绪辅导,促进老年人成功老化;应对社会老化做什么活动?人际支持,各类兴趣活动,“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一起玩”,衣食住行均可,目标: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营造让老年人有尊严、有价值的社区生活的照顾氛围做什么活动?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成员与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即老年人社区融入与社区对老年人的接纳)。
如果在社区策划青少年社区活动,也要结合青少年的创新、多变、逆反的成长阶段特性。观察青少年群体:辖区内学校、运动场所使用的基本情况,青少年聚集和活动的频率。社区活动针对青少年发展性服务:琴棋书画、舞蹈歌咏、球类设计、探幽探险、合作展才、拓展训练……组织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如家访、小学生功课辅导……暑假空间极大(社区设施服务青少年,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的双向设计效果最好);社区活动针对青少年的预防性服务:组织青少年参与社区宣传教育,普法、禁毒、反暴力、垃圾分类……探讨情绪的自我觉察和自我认知,“今天我做主”为主题的亲子关系活动等等;社区活动针对青少年的治疗性服务:主要是间接的社区氛围营造,比如反对校园欺凌、倡导心理健康、学习情绪自控等,协助治疗个案的开展;社区活动营造针对青少年社区成长安全氛围:学习假冒伪劣识别、防骗(如传销等等),让青少年学习更多的应急方法和自我保护的方法。
(三) 社区活动执行的技巧:周延性与持续性
周延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社区活动的执行必须考虑到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资源。资源既包括了人力,也包括了社区活动的场地。城市社区的场地资源都比较窘迫,如果有大商场或者文化活动的广场、大型楼盘、学校等则可以做资源整合。场地资源不足就无法执行社区活动,因此在社区活动策划之初,就必须考虑到场地资源。申请?整合?调动?活动的场地在哪里?是否具备安全性?社区活动的计划人数在场地资源空间是否足够?有没有电源可以拉接?宣传是否充足……第二是针对参与社区活动的群体设计和执行的周延性。特殊家庭和特殊人群的活动要格外注意非标签化,比如低保家庭、单亲家庭、失独家庭、残障家庭等等在策划活动时都需要有充分考虑,不能让服务群体感到被另类化,与正常家庭一块做社区活动有利于不同群体的融合和接纳,活动设计和执行要关注细节。
持续性也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是社区活动本身不是目的,社工通过社区活动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社区融合,可以在活动中发现和探索社区需求、群体需求、个案和小组的需求,从事志愿者服务或者需要志愿者服务的需求,社区活动本身是有后续结果的。第二是为以后的社区宣传、社区教育、社区活动等等留下了空间,社区群体通过社区活动认识了社工,建立了关系,有利于社工后续工作的开展。比如亲子关系促进可以做什么活动?亲子互动的大型社区活动?家庭合作日活动?家庭郊游日活动?通过社区活动之后的评估问卷,可以获得很多的思路。也使社区活动有了层次性、持续性,更好滴为改善社区关系,倡导社区互动和社区关怀创造了条件。
总之,社区活动的目的应该关注到两大层面,第一是服务对象群的需求满足,第二是社区氛围的营造和社区人文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