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社工 发展专业 - Uniting social workers to develop the specialty
搜 索
当前位置:首页>    会员服务>    会员风采>   会员喜讯

【会员喜讯】广州社协副会长单位中大社工总干事甄鹤等三人研究论文获奖

发布时间:2022-04-28 点击数:3480

 

 

【摘要】在致力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下,为巩固联和街乌涌治理成果,中大社工联和街社工发挥专业优势,联动辖区内个人与组织资源,建立“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联和街坊(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广泛调动参与,实现乌涌环境治理项目运作的强带动、多主体、可持续效应,为该“五社联动”工作机制提供了成功案例。

 

【关键词】社会治理、五社联动、河涌环境治理、社区、社会工作者

 

一、项目背景

(一)响应共建共治共享号召,助力社会治理格局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不只是党委和政府的责任,而是社会各方的责任,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来实现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实现社会治理成果共同享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中,共建是基础,共治是关键,共享是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既强调了在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过程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是主体,均有参与的责任与义务,也强调了社会治理成果将为人人共享的庄严承诺,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共同体提供了重要遵循。

(二)乌涌换新貌,成果待维护。

乌涌是黄埔区一条重要河涌,而联和街位于乌涌中游,在辖区内的主涌长度达16.5公里。自2016年以来,联和街非常重视该河涌环境治理工作,经过各相关部门的努力,通过清淤、查处污水排放、拦截违规排污车辆等措施,在2017年年底,流经联和街辖区的乌涌环境得到了改善,河道淤积、水质黒臭的状况得以好转。2018年,乌涌被列为广州市9条“河清岸绿,鱼翔浅底”示范河涌之一,并被列为“广州市河涌治理街镇级示范点”和“省级全面推行河长制示范点地区(街道级)”。但是,由于河涌两岸大量的在住居民以及周边较多从事生产活动的企业,维护河涌环境的治理成果、保持乌涌的长治久清成为了联和街社区环境治理的新命题,需要多方共参与、共同治理。因此,中大社工联和街社工服务站(以下简称“联和社工”)作为联和街社区治理工作主体之一,在联和街道办事处的带领与指导下,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协同参与乌涌联和街段河涌环境治理。

 

二、项目工作重点

围绕河涌环境治理存在的困难与挑战,联和社工通过合作方访谈、实地走访、居民询问、巡河记录整理等形式展开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要实现乌涌的长治久清,后续治理工作需要从多元参与、广泛参与、深入参与及可持续参与四方面介入。

 

(一)多元主体参与,社企共同维护。

在乌涌的前期治理中,街道进行了大量投入,除了清淤外,相关部门的检查队伍还定期进行河涌环境监测,查处污水排放、拦截违规排污车辆等,使得乌涌河道淤积、水质黒臭状况得以改善。然而,整个治理过程以行政手段为主,而作为乌涌环境的影响者与受影响者——乌涌沿岸居民和企业却较少参与工作,居民、企业对乌涌治理的支持和配合十分有限。因此,乌涌治理成果维护需要透过服务搭建平台,将居民、企业及其他关注河涌环境的组织纳入治理参与主体,提升在乌涌环境治理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治理成效的长效持续。

(二)广泛性参与,人人皆有责任。

流经联和街的乌涌涌段跨度长、流域广,跨越辖内5个社区,沿线人口密集且企业、工厂众多,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的合理排放是乌涌治理成效维持的关键要点,个体、组织、单位均对乌涌现有的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良好环境肩负着维护的责任。因此,透过常规服务发动居民、企业、社团的广泛参与,提高责任意识与爱护意识,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是乌涌治理成效维持的有效保障。

(三)居民深入参与,培育社区主人翁。

现阶段,乌涌两岸的深化改造已基本完成,后续需要透过服务型组织的统筹引导,提升居民在参与治理维护中的自主能动性。从关注、了解河涌状况,到参与、监督河涌环境保护工作,居民需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母亲河”的爱护,成为河涌水质保护的“值守员”和水质变化的“放哨员”,做好常规性水质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情况,提高辖区内居民参与河涌保护工作的层次和深度。

(四)可持续地参与,统筹一直在路上。

乌涌治理工作需要人、财、物的持续投入,单靠人力投入不足以支撑治理的长久实施。因此,联和社工扎根于社区,可发挥社会工作在调动与整合社会资源的优势,发动爱心人士和单位捐款捐物,使辖区内外公益慈善资源能够支持治理工作。如此一来,既可拓展社区居民和组织单位参与乌涌治理的方式,也可保证乌涌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服务模式

 

河涌环境治理项目从2018年开始实施,至今已有三年,项目初期主要是以“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的联动机制(“三社联动”)推动工作落地,联动各类社区力量介入河涌环境治理服务,服务效果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服务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为更好地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路径,提升社会各界参与社区事务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项目在“三社联动”的基础上,逐步发动并形成“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联和街坊(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汇聚社区力量、号召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各方高效联动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协同处理河涌环境治理问题,共享乌涌治理成果。

该项目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提高政治站位,以社区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立体化服务设计,综合运用多年积累下来的服务平台网络、人(组织培育及志愿者发展)以及资源网络,透过“五社联动”机制常态化运作,让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联和街坊(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进行联动合作,切实回应河涌环境治理的服务需求,助力打造联和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在“五社联动”中,各主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具体联动合作情况如下所示:

社区——辖区内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居委党组织。在河涌治理项目中其引领性作用,把控项目方向,对服务开展提供指导与建议。同时,作为河涌治理中的行政力量,为河涌保护行动提供政策、统筹、资源链接的支持,推动项目落地与发展,是社区治理共同体中的先锋和榜样。 

社会工作者——街道级社工服务站社工团队。主要通过专业性需求调研和服务设计,以服务项目策划、执行来推动社区多元主体的参与,以此回应社区需求和解决社区问题。在河涌治理项目的具体实施中,社工通过服务来搭建参与平台,成为各方沟通、交流、合作的桥梁;工作中,注重社区社会组织和联和街坊(社区志愿者)的培育和发展,重视对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的发掘和整合,促进社区治理共同体的顺畅运作与延伸发展,是社区治理共同体中的枢纽和平台。

社区社会组织——已备案或注册登记的自组织、社会团体等。由自发形成或培育形成的团队、组织,主要是以组织化的形态参与河涌环境治理的公益性服务,发挥团队的技术技能优势以及社区号召力,协助链接人力、物力和财力,引导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各施所长,扩大参与的影响力以及服务的覆盖面。

联和街坊(社区志愿者)——已登记成为志愿者并曾参与志愿服务的辖区居民。通过享受服务和参与服务,让其建立对社区的熟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参与公益性服务,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把社区事情当成自家事情看待。随着联和街坊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已然成为河涌环境治理中的重要补充力量。

社区公益慈善资源——辖区内一切可以用于服务的资源,包括各项人力、物力等。各行各业共同助力,通过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的有力支持,河涌环境治理工作能够及时回应需求,项目落地更具生机和活力,一定程度上可提升项目的可持续性与影响力。

在“五社联动”机制下,项目以社区为核心引领、社工为专业实施力量、社区社会组织为重要形式、社区志愿者为重要力量、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有力支持,围绕河涌环境维护、河涌保护宣传、河涌文化保育等内容,开展恒常巡涌服务、河涌环境保护宣传服务、河涌文化保育服务、河涌公益体验服务等。

 

四、项目实践与成效

项目自实施以来,联和街培育和发展了1支乌涌志愿服务队伍,推动了15个社区社会组织、432人次的联和街坊(社区志愿者)、6社区公益慈善资源方参与河涌保护服务,共计完成26场恒常巡涌服务,开展10场河涌环保宣传活动,拍摄了1部乌涌保护宣传片《乌涌新貌宣传片》,产出3款文创产品,共计服务社区居民2512人次。项目积极进行宣传倡导,共获得学习强国、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广州日报等共计15次媒体报道。项目具体成效如下:

(一)多主体协同参与恒常巡涌,优美河涌环境,创宜嬉水滨。

河涌环境治理项目培育和发展乌涌志愿服务队伍,参与每周的恒常的巡涌服务,并设立巡涌问题呼应机制,由社工将志愿服务队伍、热心居民反馈的问题分类转介到由政府部门、联和社工、社区社会组织组成的河涌日常环境维护工作组中按类分级处理,保障巡涌发现问题可以快速得到响应解决,将问题化解于小处、化解于日常,同时充分调动社区多元主体参与到河涌环境的日常监督保护中。例如志愿服务队伍在巡查期间发现乌涌沿岸有垃圾乱扔情况,先由志愿者进行原地处理,将垃圾收拾放置垃圾桶,并反馈至社工;社工再组织爱心企业和联和街坊志愿者制作河涌环保标语,倡导居民正确处置垃圾、注重河涌环境保护。又例如志愿服务队伍发现乌涌入口处下水道堵塞,导致路面积水严重、泥泞不堪,属于需要由政府部门进行协调解决的情况,则由社工将情况转至街道并由河长办督办解决。通过持续性的河涌巡视和环境保护倡导服务的开展,乌涌两岸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各种垃圾乱丢、建筑材料堆积、路面积水和损坏等情况渐少发生,乌涌两岸变得碧道干净、水体清澈,为联和街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水域环境和休闲娱乐环境。

(二)以悠长乌涌文化带动居民关注河涌,营造爱河护涌良好氛围。

项目设计了乌涌文化保育主题服务,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文化保育小组、环保倡导活动、河涌保护体验、河涌新貌拍摄等,带动社区居民关注乌涌,了解乌涌的源头流向、前世今生、与现在生活的息息关系等,激发社区居民对乌涌的热爱之情。另外,项目还特别安排了专业摄影、服务策划、文案撰写、场景绘画等培训,引导有技能特长的居民深入参与到乌涌的文化与环境保育工作中,鼓励居民发挥所长,共同完成主题明信片设计制作,用实际行动传递乌涌文化、爱涌护河理念。另外,过程中社工带动学生志愿者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展示乌涌文化和宣传环保理念,透过社区线下播放、线上传媒传播等方式,广泛覆盖社区居民,营造爱河护涌的社区氛围。

(三)以调研行动推动居民深入了解,强化社区居民在河涌治理中的主体意识。

项目组织联和街坊(社区志愿者)组成“美化乌涌”记者调查团,以社区走访和线上问卷的形式完成了240份联和街乌涌环境治理调查问卷,从河岸安全、环保、便民设施、绿化改善、文化展现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形成调研报告上报河长办,获得了河长办正式发文肯定和表扬。居民在参与在问卷设计、问卷调研、报告撰写、上报反馈等过程中,加深了对乌涌及治理需求的整体了解,为社区居民提供对河涌治理的建言机会,居民的治理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有效推动了居民从意识上与行动上的深入参与。

(四) “党建+公益+徒步”以公益之光,凝集资源为乌涌治理续航。

项目通过以“党建+公益+徒步“的创新形式开展“联心筑梦?与爱同行”联和街公益慈善健步行活动,在社区居委党组织牵头下,联动社区爱心企业、热心居民透过以步换捐形式,推动社区公益资源有效的转化为项目;同时以创新的服务形式,推动社区居民在享受运动快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公益意义,共享乌涌治理成果,欣赏河涌的魅力。

(五)创造机会以交流促学习,持续提升乌涌治理能力。

为更好地学习治水知识并积累经验,并向外界推广乌涌治理经验,项目团队不断与外界进行交流学习,多次分享河涌环境治理过程。通过交流学习,促进项目的完善与发展。如通过参加广州市河涌监测中心开展的“数据赋能全民治水”座谈会,与各区民间河长、巡河志愿者以及热心民众总结广州治水经验、推动全民治水可持续化发展,聚焦如何发挥广州市治水信息化优势、进一步汇聚全民共治力量。参与黄埔区团委、黄埔区河长制办公室联合黄埔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各街镇民间河长名代表和青年志愿者在区青协开展黄埔区民间河长工作座谈会,乌涌志愿服务队骨干代表出席,分享项目的服务经验,并在座谈会上针对目前河涌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更好地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巡河护河行动展开讨论,为黄埔区治水建言献策。目前,与广州市各区民间河长取得联系,自发进行每月河长交流会,针对河涌保护经验进行学习和交流,促进共同成长。

 

五、未来展望

(一)“五社联动”机制持续优化发展。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河涌环境治理项目需要在原有“五社联动”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反思,更好地加强各方参与的关联性和逻辑性,优化既有的联动模式,以更好地发挥“五社联动”机制在项目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接下来的服务开展中,可以通过多方协调,按照五社联动的不同主体,推选相应的代表,建立多方联动沟通会议制度,以主体代表结合会议制度化形式将五社联动的沟通和联动恒常化,紧密彼此的沟通联系,促进资源、信息、人力、物力等的有效运转,以更好地优化“五社联动”的治理机制。 

(二)“五社联动“机制精细化发展。

目前服务的开展是针对流经辖区内的整个河段展开的,针对解决的更多是河涌较为突出或者普遍性的问题,对于不同河段不同社区的不同特点则较难兼顾。在后续的服务中可以尝试根据不同河段的特点对河涌进行片区管理,结合所在社区的资源和优势,推动“五社联动”机制往社区层面不断深化发展,以河涌网格形式促进河涌环境治理服务的精细化发展。

(三)“五社联动”机制经验复制和推广。

以“五社联动”模式介入河涌环境治理过程,是对“五社联动”机制实施、发展的有效探索,是社会各界参与社区治理路径的新尝试,其模型及经验能为后续“五社联动”机制介入其他服务项目提供操作性的蓝本,有助于我们既有经验的复制和推广,不断充实“五社联动”机制的具体实务领域。

【作者基本信息】

作者一:甄鹤

单位: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

职务/职称:总干事/中级社工师

 

作者二:蔡仲姬

单位: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

职务/职称:研发总监/中级社工师

 

作者三:刘雅玲

单位: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

职务/职称:项目主管/中级社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