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社工 发展专业 - Uniting social workers to develop the specialty
搜 索
当前位置:首页>    协会资讯>   协会要闻

【秘书长系列专栏】社区个案服务模式分类(一)

发布时间:2014-07-23 点击数:8271

(朱静君,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市政协委员,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首席评委)

 

 本文主要探讨社区视角的个案服务模式分类:这个问题应该属于社工专业基础的训练。由于广州市各个家综社工专业人员队伍构成具有跨专业的情况,非社会工作本科以上学历但持有助理社工师以上证书的社工加盟,社工进入家综之后虽然有培训、督导,但是理论与实务操作存在距离,社工的基础训练不足,从而影响了个案服务的质量。这里从社工基础训练与家综服务领域的实际结合出发,探讨社区个案服务模式分类的问题。

    社区个案服务模式分类由前线服务的社工进行,但是怎么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分类准确与否决定了社工用什么方法去介入,采取什么方法则直接影响个案服务的成效,所以社区个案服务模式分类是社工的基本功训练,督导和培训针对这个问题协助社工进行有实战性意义的训练并不多见,培训和督导,包括考证,侧重点都在个案过程模式的学习。

    社区个案服务是社工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遭遇困难的有需要的个人或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恢复社会功能,增强社会功能),这一点与其他领域的个案工作没有区别。社工服务的单项、专项都不存在个案服务模式分类不恰当影响服务效果的问题,但是家综的社区服务是综合性的服务,有需要的个人和家庭情况很复杂,如果社工没有掌握个案模式分类的基本方法,就会出现对个案服务千遍一律影响服务成效的情况。

    1)社区个案服务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个模式比较容易操作,也适合各种个案。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焦点在于社工要掌握和分析了解哪类服务对象可以做直接治疗的非反思性治疗(比如认知方面有退化现象的老年人、家庭暴力的受害方等等,需要关爱为主的辅导服务),哪类适合做反思性治疗(认知能力较强的老年人、青少年等等服务对象)。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主要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和同感等方式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采取宣泄的方式让服务对象解释和描述自己,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支持,给予服务对象必要的肯定和认可等等,逐步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对服务对象施与直接的影响,从而促进服务对象的改变。这类个案可以称为和风细雨式的帮扶个案,社工协助服务对象缓解困难解决问题的个案。反思性直接治疗社工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状况、自己内心的反应做出分析,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以往经历、调整自己人格,通过换位思考、角色扮演等方面启发引导服务对象分析和理解自己的问题,包括他的感受和想法。启发服务对象做出反思促进改善是最重要的内容,反思性直接治疗有挑战,社工要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悟性和承受能力。当然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包括间接治疗,即对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和相关的人事开展的服务。

    2)社区个案服务的认知行为治疗模式:针对认知偏差、行为偏差的服务对象。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对应社工认为案主的问题偏重于认知与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辅导(由于认知失当,影响了行为模式)的辅导,它是以服务对象的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为关注焦点的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模式包含两个基本假设:认知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的行为又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因此服务对象的问题是认知、行为和情绪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的结果。例如案主A认为自己不会说话,说不好让人笑话(认知),导致他尽量在公共场合回避不讲话(行为),越是不说话越产生负面情绪,对自己缺乏自信(情绪)。这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短期治疗模式,关注服务对象此时此地的经验和感受。同时也关注服务对象的家庭背景、创伤经历和儿童早期的发展状况等。例如在社区矫正个案服务中采取这个模式比较多,社区矫正的重要内容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认知偏差(为什么这个世界这么不公平?为什么我这么倒霉?)——心理结构偏差(我过的不好我也不让别人过好,我要……——行为偏差(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危害社会)。要做社区矫正,就必须掌握认知与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矫正辅导。

    3)社区个案服务的理性情绪治疗模式:针对服务对象的情绪困扰导致对现实的看法产生的困惑。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也称为ABC性格理论模式。A代表引发事件,指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当前发生的事件;B代表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是服务对象对当前所遭遇事件的认识和评价;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行为事件A、信念系统B和人的情绪结果C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性。艾利斯认为“服务对象的情绪由行为事件所引发”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情绪结果本质上则是由信念系统所真正引发,思想和信念才是行为产生的最终决定因素,通过对非理性思想信念的改变,可以产生积极并且负责任的行为。因此社工要发现服务对象的非理性信念,先找到困扰情绪,再发现困扰情绪背后的信念,经过比较,找到其中的非理性信念。然后与非理性信念的辩论,帮助服务对象澄清错误认识,否定非理性信念。经过一系列的辅导,每天给予案主不同的理性训练功课,鼓励案主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批驳非理性信念,并转化为理性信念。